《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实施已逾两个月,目前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建设银行9月单月个人消费贷款新增环比、同比均有提升。贴息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减少居民消费贷款利息支出,与已经出台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等政策协同,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推动居民日常消费和大宗消费成本降低。
新推出的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与传统“国补”相比,既有延续,更有突破。传统补贴多为“事后返现”或“直降价格”,资金直接流向消费者;而此次则是“前端贴息”,通过降低贷款成本,放大金融杠杆,引导资金精准注入消费链条。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银行而言,通过对两项贴息政策的执行,可以更好地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生态中,进一步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服务好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落地。
财政和金融都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且两者均能直接作用于各类经营主体。通过政策联动配合,能够更有效、更精准地实现资源调配,优化达成具体目标的政策路径,并有利于减少效率损失、增进社会福利。一方面,消费贷贴息政策有助于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消费贷款需求,更好地稳定银行业经营,更好发挥银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消费贷贴息政策助推有效消费需求扩大后,也有助于缓解消费供给压力,减少供给侧的无序竞争,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的贷款经办机构都是全国范围经营、客户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包括18家商业银行和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控制,防止贴息导致过度借贷或贷款资金挪用,避免形成新的不良贷款。一方面,政策红利将惠及消费者、企业和金融机构,但在执行环节必须严格审核贷款用途、强化贷后管理,防止资金“跑冒滴漏”;另一方面,银行应避免形成对财政补贴的依赖,贴息资金发放、结算和审核流程需严格规范,确保财政资金精准落地。同时,继续探索差异化定价、产品创新和风险分担机制,以确保在政策退出后保持可持续发展。
个人消费贷广泛覆盖各类消费者和各消费领域,让广大消费者和经营主体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同时不增加任何额外的操作环节的贴息政策,是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提振消费的又一次创新探索。如果说过去的“国补”是洒水灌溉,那么如今的贴息政策则是精准滴灌,效率更高、覆盖面更广,通过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利息进行直接补贴,能更好发挥财政政策促消费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释放消费潜能。(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