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
很多人的反应都比较复杂
对企业而言
可以增强用工灵活性
对于员工而言
可以获得更多工作选择
但也不可否认
它存在不少弊端

近年来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深圳作为制造业大市
对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求日益迫切
当前深圳全市劳务派遣
用工规模在100万左右
劳务派遣作为用工方式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其职工队伍的素质提升与权益保障
成为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因素之一

日前,一场由深圳市政协总工会界别主办的“深聊会”在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举行。
会议以“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助力深圳先进制造业发展”为主题,邀请市政协委员、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机构、企业工会代表及法律专家等齐聚一堂, 围绕劳务派遣职工的技能提升、权益保障与民主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深聊会”是深圳市政协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努力营造良好协商氛围,创新建立的内容深入、形式灵活、理性包容的协商议政平台。

聚焦百万派遣工群体
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
市政协委员、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总工会界召集人,深圳农业与食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古成指出,深圳作为经济大市、产业大市和用工大市,历来高度重视职工素质提升工作。近年来,政府和各级组织在职工学历培训、技能提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他指出,当前全市劳务派遣用工规模在100万左右,这个庞大群体的素质提升直接关系到深圳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古成强调,本次会议就是要直面这个群体在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方面面临的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
基层实践与制度完善:
从个案到体系的探索
市政协委员,龙岗区坂田街道总工会职业化工会工作者 古凤绮基于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制度建设方面的深刻见解。
她指出,当前劳务派遣工普遍存在归属感缺失问题,这不仅影响其参与培训、提升技能的积极性,更制约了其在职业道路上的长远发展。
古凤绮建议,应当推动人力资源公司与人社部门协作,结合劳务派遣工等灵活就业群体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将其纳入技能评价体系,为他们设计更精准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她呼吁在派遣协议中明确约定工会会籍管理和会员福利责任,并通过行业协会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增强派遣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内在驱动力。

古凤绮进一步提出了培训体系创新的具体建议。她观察到,当前许多高质量人力资源公司正在向培训领域转型,这些机构深谙企业用人需求,能够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岗前培训。
她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加强引导和支持业务稳定、信誉良好的优质人力资源公司开展诸如订单班之类的定向培训,实现从"派人头"到"输送合格人才"的转型升级。这种方式既能减轻企业的培训成本,又能提升派遣员工的技能水平,实现多方共赢。
分类指导
将民主管理责任压实至用工单位
市政协委员,广东瑞特律师事务所主任,深圳潮青会主席 陈君尧建议, 对劳务派遣公司按产业类型分类管理,制定工资指导价,推动同工同酬,并理顺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民主管理责任。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天安云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燕明指出,深圳技工院校应强化“短平快”的柔性培训模式,避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他呼吁构建终身学习的技能成长体系,让工人有职业认可、有职场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职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靖建瑞建议, 加大对人力资源公司在产业工人培训方面的资源倾斜,推动其从前端介入职业意识与技能培养。
他还指出,深圳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但培训机制尚未完全激活,应落实教师绩效激励政策,释放院校培训潜力。

人力资源机构:
诚信与服务是关键
华辉升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 周汉辉结合30年行业经验提出,“信息真、发薪准”是企业立足之本。
面对“急招急退”的用工特点,他呼吁政府参照建筑行业,加强对用工单位付款周期的监管,缓解人力资源公司垫资压力。

北京外企德科深圳分公司 林木俊指出,深圳在高端制造领域已出现 “金领派遣”需求,如无人机精密组装等岗位,招聘费用高达数万元。
他建议政府牵头,推动“政—校—企—人力机构”四方联动,构建模块化、精准化的技能培训与输送体系。

企业用工面临挑战
派遣员工归属感待提升
企业代表反映,劳务派遣用工在缓解用工紧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难题。
航嘉公司 贺东旭指出, 派遣工流动性大、培训成本高,且部分员工因工价波动不愿转正,导致企业合规压力增大。

顺丰集团 陈丹媛则分享了企业在民主管理方面的实践,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线上互动平台与合理化建议机制, 将派遣员工纳入统一关怀与管理体系,提升其归属感和参与度。

工会推动组织覆盖
民主管理仍存难点
市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工作部副部长 黄志伟坦言, 劳务派遣企业建会难、员工入会意愿低,是当前推动民主管理的主要难点。部分用工单位对派遣员工区别对待,未落实职工代表比例要求,导致程序瑕疵与权益保障不到位。
他呼吁加强政策刚性,推动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明确工会会籍与福利责任。

立法与政策协同
推动系统性改革
律师代表 王青青指出, 现行法律中“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界定不清,导致劳动关系认定纠纷频发,建议随业态发展调整法律适用标准。

市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工作人员 龙志强则认为,劳务派遣问题本质是系统性问题—— 企业税负高、社保成本压力大,导致合规难度大。他呼吁从立法与政策层面统筹推进用工成本优化与权益保障平衡。

本次“深聊会”汇聚了来自政府、企业、工会、人力资源机构等多方声音,共同探讨了劳务派遣职工队伍建设的现状、挑战与出路。不少与会代表表示,构建高素质职工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企业投入、机构协同与职工参与的多方联动。
大家期待通过持续深化政企协作、优化培训体系、完善权益保障,共同构建与深圳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为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对于本期“深聊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