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第17个“双十一”正式落幕,没有“尾款人”的狂欢,也少了半夜蹲点的焦虑。节奏放慢、气氛降温,但数字依然稳健:星图数据显示,2025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总额达16950亿元,同比增长14.2%,涨幅略有回落;截至11月5日,淘宝闪购作为流量入口,贡献了超1亿的新客订单;截至11月11日,京东平台家电家居闪电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50%,送装一体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90%……
数据背后,是消费逻辑的迁移——人们不再为低价冲动,而是在意怎么买、为何买;平台也不再制造紧张情绪,而是不约而同地比拼谁更稳、更靠谱。一个更理性、更持续的“双十一”在“静默”中成型。
消费心理转变:
便宜不再是唯一,“双十一”进入理性花钱时代
“今年‘双十一’,你买了吗?”
这句曾经引发全民讨论的话,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激不起波澜。毕竟,曾经一夜之间点燃的购物欲,如今成了横跨一个月的促销季:天猫把结束时间延长至11月14日,京东把战线拉长到37天,抖音更是57天超长待机。时间紧迫感的消解,让消费者褪去冲动,有了更多选择与思考的余地。
11月14日,济南泉城路苏宁易购广场“双十一”活动仍在持续。消费者刘先生反复比较了5款洗烘套装,最终选择价格略高但服务完善的品牌:“便宜几百块不重要,坏了能修更重要。”
消费决策从“抢”变成“算”,理性正在成为“双十一”的新常态。“消费者现在考虑的不仅是价格,更是使用周期内的综合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售后保障、潜在风险等。今年‘双十一’的表现也说明,冲动式消费明显减少,理性消费正在成为主流。”山东理工大学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张壮志说。
拉长的周期,也改变了平台的博弈方式。天猫强调稳价与正品,推出“价保机制+正品溯源”,并首次引入淘宝闪购;京东主打“以旧换新+送装一体”,强化履约体验,也首次让京东外卖入局;抖音靠直播、品类日,强调内容带货;小红书则主打市集和买手直播。综合来看,平台不再只比拼谁价格更低,而是谁更稳、更可信。
“过去,大促依靠声量制造冲动,如今流量见顶、获客成本变高,平台必须回归商品与服务本身。”张壮志说。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小红书电商2025“双十一”收官数据显示,成交额破千万的商家中,平均客单价达3000元,成交额破千万的买手的客单价平均达7700元。不菲的客单价,折射出消费者更看重品质和体验,开始追求买得久、用得好的长期价值。
消费结构重排:
耐用品领跑、即时零售上位、社区团购退场
据星图数据发布的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品类榜单,今年“双十一”家用电器以16.5%的占比居首,手机数码与服装紧随其后,分别占14.6%、14.0%,三者共占45.1%,较去年有所提高。耐用品消费持续领跑,也反映出消费者更加注重使用价值与长期投入的倾向。
在青岛市市南区某家电门店,洗烘一体机、扫拖机器人、烘干机成为今年“双十一”的销量主力。“年轻消费者更看重时间,这类能帮大家节省时间的最好卖。”该店店长说。
苏宁易购发布的2025“双十一”消费洞察显示,家电消费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升级趋势:一二线城市市场中,接近60%的消费者选择了融合AI功能的新趋势家电;干衣机、洗碗机和净饮机成为县域市场最受欢迎的“新三大件”。
服装领域的变化同样明显。今年“双十一”,天猫运动外套全周期确收超17%,约有65%的运动外套用于日常通勤等城市场景。“城市轻户外已成为当下主流的现实消费趋势。”淘天集团运动户外行业总经理古笛说。
另一条结构性增长曲线来自即时零售。星图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即时零售销售额670亿元,同比增长138.4%。
与即时零售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团购的退潮。星图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社区团购销售额为90亿元,同比下滑35.3%。“现在用户更在意速度,哪怕贵一点,也希望当日能到。”在山东临沂经营社区团购业务的刘峰(化名)感叹,随着电商平台即时零售崛起,依托微信群接单、次日自提的社区团购,正逐渐失去吸引力。
“双十一”价值变化:
从比便宜到比靠谱
纵观这届史上最长“双十一”,尽管主播们在镜头前喊哑嗓子,却鲜有商家公开销售成绩或后台截图。截至发稿,各大平台也并未披露GMV(商品交易总额)。
多位商家向记者表示,今年的销售表现与去年大体持平,部分品类甚至略有下滑。母婴产品卖家老吴坦言:“今年没有达到预期。”他直观感受到,今年“双十一”,在广告投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流量和消费力明显走弱。女装卖家氧气也表示,“今年整体成绩和去年差不多,抖音增长相对突出,退货率还是很高。”
这些声音揭示了一个事实:销量并不等于增长,高成本与高退货率正逼迫行业重新审视大促活动。
消费者端的理性同样清晰。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最关注的企业经营表现中,“售后保障”“质量过硬”“安全可靠”位居前三,消费从“性价比”转向“质价比”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