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收增长近15%,年度活跃用户突破7亿大关,平台活跃商家增长超200%,外卖等新业务收入暴增两倍多……京东最新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财报,亮点颇多。
“我们各项业务均取得稳健进展,相信它们将协同发力,充分释放我们整体业务生态的长期发展潜能。”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中表示。
在京东核心零售业务方面,无论营收,还是盈利能力均稳步增长,且呈现出多引擎驱动的趋势。在外卖等新业务上,京东保持翻倍式增长,即时零售和核心零售的协同效应也进一步凸显。
可以说,在整体市场面临增长瓶颈之下,京东这艘大船稳健前行。这背后,离不开京东长期耕耘打造的超级供应链,这正在成为其差异化的竞争壁垒和驱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势。
核心业务多引擎驱动,用户规模创下里程碑
在激烈的电商行业竞争下,京东依然守住了核心零售业务的基本盘。
今年第三季度,京东实现营收2991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零售业务实现营收2506亿元,同比增长超11%,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近84%。
同时,零售业务盈利能力稳健增长,期内经营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5.2%增长到5.9%;毛利率则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达到19.3%,连续14个季度实现增长。
3C电子品类依然是京东的压舱石。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期内营收1286亿元,受到去年同期“以旧换新”项目导致的高基数效应影响,同步增长5%。
可喜的显著变化是,日用百货品类以及平台及营销服务,正在成为京东重要的增长引擎。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京东日用百货商品收入达975亿元,同比增长19%,约是行业平均增速的4倍,且连续四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商超、时尚及健康品类收入均实现了双位数的同比增长。这也推动日用百货品类在京东商品营收中的占比超过43%,相比今年一季度提升约两个百分点。

“这一强劲势头预计将持续到第四季度,这是我们在优化产品组合、提升价格竞争力和改善服务质量方面努力的结果。”许冉在财报沟通会上预计,日用百货品类将在支持京东零售的长期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另一亮点在则是京东平台及广告收入,期内同比增速进一步达24%,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再加上物流等业务,京东整体服务收入规模近730亿元,同比增长近31%,对公司营收贡献达24%,创下历史新高。
“进入第四季度,我们预计平台及广告收入将继续保持健康增长。我们的平台生态系统正发展良好,并获得了各类大小供应商和商家的积极反响。”许冉同样对该业务做出了乐观预期。
可以说,在外部虎视眈眈的竞争中,京东守住了核心零售业务的基本盘,同时日用百货品类和广告增值服务等也成为重要的增长支柱,助力京东零售形成多引擎驱动的增长矩阵。
在核心业务稳健增长的背后,是京东在商家侧和用户侧的持续发力。第三季度,京东持续引入更多优质的头部商家、产业带商家,期内京东的活跃商家数同比增长超过200%,带来了更丰富的商品供给。
这也推动了用户规模与购物频次的强劲增长。第三季度,京东季度活跃用户数和用户购物频次同比均增长超过40%,年度活跃用户数也在10月突破7亿大关,创下新的里程碑。用户规模的提升和用户心智的强化,为京东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外卖投资保持理性,一场长期的协同之战
对外界来说,今年入局外卖等即时零售战场的京东,如何打、打多久、效果如何,是关注焦点。
从第三季度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京东外卖等新业务取得健康进展。期内营收达156亿元,同比激增214%,相比二季度继续增长13%。这主要得益于外卖订单数的持续增长,期内GMV实现了双位数的环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今年夏天激烈的外卖大战中,京东保持审慎投资所取得的成绩。“在刚刚过去的三季度,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我们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理性。”许冉提到。
财报显示,为支持新业务的发展,京东第三季度营销费用达211亿元,同比增长110%。这相较二季度127%的增速有所放缓,且环比下降28%。
在投入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京东外卖业务规模继续增长,意味着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借助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和补贴策略,以及底层系统能力的升级等,京东外卖UE(单位经济效益)表现进一步改善;订单结构也变得更加健康,正餐订单已占到总订单的绝大部分,且推动客单价环比提升。
更重要的是,即时零售与京东零售业务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凸显。外卖给京东带来了更多新用户,且外卖新用户的转化也在不断提升,最早一批新用户的转化率已接近50%,从而带动了平台整体用户的活跃度和购物频次的提升。
换句话说,在京东点外卖的新用户,不少还选择在京东跨品类购物,商超、3C数码、配件和京喜等品类成为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这对入局外卖和即时零售的电商平台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增量。
正因如此,这场外卖大战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拼耐心、拼耐力,而不是短时的盲目投入。京东第三季度对外卖的理性投入,并非意味着对该市场的重视程度降低,而是一种要做好长期准备的策略。
“无论是外卖还是即时零售,对京东来说都是一项长期战略。”许冉强调。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京东现金等可用金额达2110亿元,这为长期投入备足了弹药。
目前,对京东来说,外卖业务仍处于整体战略布局的第一个阶段,并已明确了目标和打法:一方面通过拓展用户、增加订单,释放外卖的规模效应,同时通过优化运营效率,持续改善UE,从而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从长期来看,外卖完全可以成为京东独立生存的业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外卖业务将深植于京东整体的业务生态当中,实现用户端、供给端、履约端和现有业务的深度融合,从而协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超级供应链优势凸显,AI注入强大生产力
在中国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红海时代,行业内卷困境尚未完全消散,平台、商家、用户作为电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如何共生、共存、共荣一直是行业最核心的命题。
京东的发展与创新则紧紧以供应链为核心,目前形成的超级供应链已经成为其竞争壁垒和关键优势。这得益于京东多年的持续深耕和升级。
在零售业务方面,京东形象地提出供应链的“十节甘蔗”理论,从前端的创意、设计、研发,到中间环节的制造、定价、营销、交易,再到后端的仓储、配送、售后,京东通过精准洞察供需趋势、大规模自建物流仓储基础设施、C2M反向定制等,持续把供应链做实、做宽、做强。
今年第三季度,京东与品牌方和制造商紧密合作,利用供应链能力,努力为品牌商降低成本,为用户争取最优价格。京东零售业务的利润率、毛利率持续增长,正是得益于通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优化了采购成本。这些核心优势的持续强化,构成京东差异化的竞争力和业务长期发展的基础。
对于布局外卖、酒旅等业务,京东同样是为了背后的供应链做铺垫。这既是京东供应链在新业务方向上的延伸,同样也可反哺和升级自己的超级供应链。
典型如京东在外卖业务的新尝试,推出创新的“七鲜小厨”模式,从源头彻底解决用户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体验和服务。自7月推出以来,“七鲜小厨”订单量快速增长,并且有效带动了其周边3公里范围内其他品质餐厅的订单量,并将复制更多的“七鲜小厨”。
今年的京东双十一,超级供应链成果进一步显现。期间成交额再创新高,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京东APP活跃用户增长幅度稳居行业首位。随着超级供应链优势凸显,京东也有望在下沉市场和国际业务等方面进入加速发展期。
这背后则是京东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截至今年三季度,京东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达1743亿元,而自八年前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的研发投入已累计近1600亿元。
在超级供应链的优势之上,人工智能还将为京东带来强大的生产力。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京东的一把手工程,并在基础设施、模型、平台、场景和产品层面构建起完整的人工智能体系。京东还宣布,未来三年将持续投入,带动各个产业形成万亿规模人工智能生态。
这也是京东对国家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随着人工智能在零售、健康、物流、工业等众多场景的应用,其已实现从辅助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身份转变,京东以JoyAI为核心的全栈AI体系已深度融入超级供应链各环节。
目前,JoyAI大模型已在京东内部超1800个场景中应用,超3万个基于JoyAgent 3.0的“数字员工”在多个领域高效运转;数字人JoyStreamer、广告智能投放的Agent、京点点等50多款AI工具全面帮助商家降本增效,智能客服、智能搜索、智能物流等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效、更有温度的服务。
“我们的确看到并非常相信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和业务模式变革的巨大价值。”许冉表示。随着超级供应链与人工智能的加速融合,京东将携手合作伙伴、用户跑出加速度,实现稳定、高效、健康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