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强冷空气席卷全国,在气温骤降的冬日里,消费市场却涌动着蓬勃暖意——商场服饰专区的保暖单品成热门之选,餐饮街区的御寒美食人气高涨,线上线下商家精准对接“御寒暖身”需求……
这些举措切实满足了群众冬季生活的刚需。旺盛的消费热度正在对冲寒意,冬日消费市场暖意融融、活力十足。
冬季消费“热”潮起
“前几天气温骤降,刷到‘冬天第一顿火锅’话题后,我立马约上朋友直奔海底捞!”北京朝阳区市民刘女士说,一落座就闻到了牛油与清油碰撞的香气,锅底里自带的嫩滑鸭血和软糯豆花让人食欲大开。店家特意给我们推荐了冬季“真香家族”系列——瀑布雪花猪肉片香嫩不腻,脆爽藤椒猪舌更是越嚼越有滋味,再配上一杯果茶解辣,热乎劲儿从胃里直暖到脚尖。“这顿火锅吃下来,才算真正有了冬天的感觉!店里座无虚席,还有很多排队的顾客耐心地等待翻台。”
餐饮“暖消费”率先迎来旺季。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入冬以来,火锅、烧烤等餐饮“暖消费”需求升温,其中火锅店餐饮堂食线上交易额位居全品类第一,持续占据餐饮消费热点。美团“火锅季”活动开启以来,平台上的相关主题团购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30%。口味方面,相较往年冬季,今年滋补养生、云贵山野风味火锅更受欢迎,黑山羊火锅、菌菇火锅、火锅鸡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均超70%。
吃饱的同时也要穿暖,记者走访商场发现,各店铺已陆续上新羽绒服、毛衣、保暖内衣等秋冬服饰,服装区显眼位置悬挂着厚实衣物,导购正忙着向顾客介绍新款。今年秋冬服饰在设计和材质上亮点突出,轻量化鹅绒羽绒服、环保抓绒外套等成为热门单品。“这几天降温明显,来买厚衣服的顾客比上周增加至少三成。”北京市朝阳大悦城一家品牌服装店店员宋敏告诉记者,尤其是周末,到店客流量和销售额均显著增长。
与此同时,线上电器“暖消费”也在同步升温。拼多多数据显示,10月16日起北方大范围降温,取暖器、电热毯等御寒商品消费较上年提早启动。国庆假期后,日环比增幅超200%;10月20日前后,冷空气抵达南方,取暖电器、足浴器等销量随之大幅攀升。
随着“千亿扶持”政策加码新质供给、助力商家高质量转型升级,平台上不少新技术、新设计、多功能的保暖产品颇受青睐——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且颜值高的产品销量领先,支持分区控温的功能型产品、体感更舒适的水暖毯增长显著,带按摩功能的足浴器、多功能电火锅等改善型产品也广受市场欢迎。
商家借“暖”拓商机
“暖消费”持续升温,多地近期密集推出特色冬季消费季活动,以消费券补贴、多场景联动为核心抓手,精准激活冬季市场活力。例如,11月3日,“粤享暖冬 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在广州启幕,活动将从2025年11月持续至2026年3月底,聚焦“广东优品购”消费券发放,覆盖汽车、家电、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等多个重点领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促销与特色优惠叠加,精准对接冬季消费需求,为广东冬季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11月14日,“乐购银川·悦享金凤”商文旅农体酒融合促消费冬季系列活动暨暖冬消费季正式启幕,银川市商务局同步发布113项冬季促消费活动,联合企业发放1.4亿元消费券,多维度提升冬季消费市场热度……
谈及今年“暖消费”呈现的新特征,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一是消费场景更加多元,除了传统服饰、餐饮外,智能保暖家居、温泉旅游、室内健身等领域增长明显。二是消费品质升级明显,消费者更青睐科技面料服饰、高端养生火锅、智能温控设备等高品质商品。三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新模式助推“暖经济”热度。
“暖消费”的背后,反映出消费市场强大的活力与深刻变化。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消费者购买热情持续高涨,体现出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与消费体验,愿意为提升生活舒适度而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商家为了迎合“暖经济”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从服饰的款式设计到火锅的特色口味,都展现出创新元素,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谈及如何进一步释放“暖消费”活力,受访专家认为,各地及企业应精准把握机遇、多管齐下发力。袁帅建议,企业要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力度,不仅在保暖功能上提升产品品质,还要在款式、设计、文化内涵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利用好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优化线上平台运营,提升线下服务体验,通过多元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
林先平强调,地方层面可以打造特色“暖经济”品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温泉康养、冰雪经济等特色产业;完善消费配套设施,优化商业街区布局,营造温馨舒适的冬季消费环境;加强区域联动,整合文旅商资源,推出冬季消费主题线路和活动;还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在推动“暖经济”的同时注重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