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11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罚单显示,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因理财产品期限错配、风险管理不到位以及未经审批变更住所等违规行为,被处以28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袁立宏则被给予警告处分。

所谓期限错配,是指金融机构用短期资金投资长期资产,或者将投资者短期资金投向无法及时变现的长期项目,从而导致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期限不匹配。这种操作在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之前曾是银行理财业务的惯常做法——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长期限、高收益的非标资产,再通过滚动发行新产品偿付到期产品的本息。但这种模式蕴含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或市场出现风险事件,极易引发兑付危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正因如此,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应当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严格控制期限错配。监管部门还规定,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目的就是从源头上遏制资金池业务和期限错配行为。然而,从此次杭银理财遭受处罚的情况来看,在理财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部分机构仍然心存侥幸,试图通过期限错配获取利差收益,最终触碰了监管红线。
从业绩表现来看,杭银理财近年来的发展势头确实令人瞩目。数据显示,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净利润1.29亿元,到2021年这两项指标分别暴增至9.33亿元和6.11亿元,增幅分别高达252%和373%。2022年上半年,杭银理财营收和净利润就已超过2021年全年,分别达到10.44亿元和7.41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杭银理财产品余额已达到3943.47亿元,较年初增长28.57%,在已披露数据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中增速位居首位。2024年,该公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发行561只产品,募集金额达8488.85亿元,相比2023年的187只产品、3316.83亿元的募集金额,增幅惊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杭银理财首次受到监管处罚。2023年4月,该公司就曾因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及销售管理不规范、信息登记及数据报送不准确等问题,被原浙江银保监局处以45万元罚款。
从行业层面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环境。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8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受到监管处罚,累计罚款金额达3120万元,较2022年的1130万元增长近两倍。2025年上半年,仅交银理财和中银理财两家机构的千万级罚单规模就已达到3040万元,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水平。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非标债权投资管理不到位、投资集中度和流动性不符合监管要求等,成为监管处罚的重点领域。这些违规行为的共同特点,都指向了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
对于杭银理财而言,此次处罚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作为母公司杭州银行的重要利润贡献来源,理财子公司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集团的战略布局。杭州银行2025年三季报显示,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88.80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58.85亿元,同比增长14.53%,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定。但在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行业环境下,杭银理财子公司能否稳健经营,已成为影响全行盈利韧性的关键变量。如何在规模扩张中同步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如何在追求收益的同时筑牢合规底线,仍是杭银理财乃至整个银行业必须直面的考题。